close

  新京報製圖/張妍
  已是穀雨時節,枝頭新綠都在變得深鬱起來,春近歸期。作家葦岸在其生命中寫下的最後一個作品,即《穀雨》,他說,穀雨是一個包含有對自然秩序敬畏、尊重、順應的富於寓意的詞彙,從中人們可以看出一種神示或偉大象徵:莊稼天然依賴雨水,莊稼與雨水密不可分。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,懼乎時之過已,感應時序,心生謙卑。可惜我們早已習慣扮演自然的逆子,離葦岸的溫和澄明頗遠,何論古人的謙卑。不在喧囂疲憊的生活里沉淪下去,小心持守一分理想一寸夢,繼續前行,已然英雄。撰文/新京報記者 朱桂英
  四庫全書究竟長什麼樣?大概很多人只聞其名而已。現在,可以去揚州文匯閣原址天寧寺萬佛樓看啦。首套複製版的原大原樣原色的文津閣本《四庫全書》在那裡免費向公眾開放。作為官方編撰的大型文庫,《四庫全書》歷來擁有毀譽參半的評價,頌者稱之為一代之盛業,而批判者如魯迅則對其審查刪改厭惡至極,認為其目的是培育順民而已:“藏之內廷,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,使天下士子閱讀,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,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。”在以賽亞·伯林與波蘭學者貝阿塔的一個關於價值觀的談話中,伯林說,價值觀是我生活的憑據,是為了某個目的所做的事情,而不是其他事物手段的目的,非常私人。所以對他而言,任何滲透集體價值觀的東西,都是可疑的。《四庫全書》該也屬可疑的事物吧。
  多少吃貨,本周把大量時間埋在了《舌尖上的中國2》中。有時你以為愛的是舌尖上的美味,卻不知此中有靈魂的嘆息。里爾克曾經提醒一位年輕人,肉體的快感是一種純凈的感覺,它讓我們獲得豐富而無窮的體驗,是對世界的領悟,比痛苦偉大,比抵抗有力。在形而上的精神與形而下的存在之間往返千百度的詩人們,最終要給出這樣一份說明:只要肉體不為取悅靈魂而碰傷,美感不因絕望而生,智慧亦不來自兩眼發昏挑燈夜讀,生命自會盛放和起舞。但若把目光投向歷史,視野中出現一個極度饑餓與複雜烹飪緊密相連的中國,就需要去看看如《饕餮之欲》這樣的社會人類學作品。
  追求更好的教育,算得上百年中國夢的一部分,但夢想總會在現實的粗礪面前低下頭來,尤其是近年來,諸如“教育制度扼殺天才小詩人”的報道,層出不窮。近日網易一組圖片新聞,亦是很尖銳地指出,很多家長以為自己把孩子從教育工廠中救出來,卻不知進入了教育秀場,比如所謂的現代私塾,知識體系、教育方法皆僵硬過時,何以立人?迷津之處欲覓渡,或有曲徑通幽?最近出版的《下鄉養兒》,能給人些許啟示,年輕的父母為了孩子從城市中抽身而出返回鄉下陪孩子長大。批評或是對抗體制,不如反求諸己,身體力行。
  深夜書店的燈光,對我們而言,仍是別有一番感動。24小時不打烊的三聯書店正式掛牌,讓京城讀書人津津樂道。不管它在何種意義上被認定為城市的精神地標,它的存在像一個明亮的標簽,隨時告知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。總有人把閱讀當做信仰,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,即便使勁了心力難抵時代的浮躁鬧俗,還存著信心來期盼置身書架間的安寧。在深夜涌向三聯書店的人們,自是各懷心思,有人渴望遇見相似的人,有人迷戀燈光的溫暖,有人享受目之所及皆是書的感覺,而有的人喜歡的僅是閱讀的姿態……輕靈的欲求與不死的夢想,總讓人覺得欣喜。最近,新京報書評周刊封面專題合集出版,題目即為《渡:書的信仰》,編輯此書的朋友說,對愛書之人而言,沒有一個時代是令人絕望的。  (原標題:沒有一個時代是令人絕望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v08avsh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